比赛历史

 

新一代音乐家的竞赛

 

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成立于20世纪下半叶,代表着苏联官方对于青年才俊,艺术演奏和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态度转变。1958年春举办的第一届比赛使得苏联对俄学院派艺术表演形式充满自豪,并且通过国际赛事制度诞生了许多新晋偶像。后来,世事变幻,铁幕倒下,革命前的学校教师被学生所取代(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历届获奖者),学生的学生继续交接。一个曾经被分为《他们》和《我们》的世界重新归为一体。

 

Van Cliburn reçoit la Médaille d'or des mains de Dmitri Chostakovitch, membre du jury pour l'édition 1958 du Concours International Tchaïkovski.

 

随着现在国际比赛数目的增长,他们的比赛结果不再具有和以前比赛对于音乐市场一样的影响力了。然而,由柴可夫斯基比赛诞生的格里戈里∙索科洛夫, 基东∙克雷默或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的成功可以说明这样的比赛胜利在他们的音乐家生涯中的重要性。

 

如今,创办53年之久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取得了两足鼎立的局面,并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举行。钢琴和大提琴比赛在莫斯科,小提琴和歌唱比赛迁移到涅瓦河畔。这一转变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的老师,同时也是俄国音乐教育的的奠基人安东·鲁宾斯坦所创立原则的俄罗斯流派的源流回归。

 

命运的力量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2年)与莫斯科音乐学院(1866年)的创建时间仅仅相差4年,而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柴可夫斯基最后成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第一批教师之一。在他的推荐下,越来越多来自圣彼得堡的音乐家们加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员队伍中,如作曲家米哈伊尔·伊万诺夫 (师从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后来成为校长的钢琴家兼指挥家瓦西里 ·萨夫诺夫。20世纪,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间活跃着大量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包括小提琴家和指挥家亚历山大·奥尔洛夫,指挥家亚历山大·高克,以及钢琴家海因里希·涅高兹和玛丽亚·尤金娜。两座城市的力量结合逐渐形成了“俄罗斯学院派”表演风格。而到1958年,它第一次与“外国”流派融合。钢琴家范∙克莱本求学于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家Rosina Lhevinne。而Rosina Lhevinne本身曾经是俄钢琴家瓦西里 ·萨夫诺夫的学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俄美小提琴家及教授埃弗雷姆·津巴利斯特,在1958年3月份苏维埃文化报的采访中回忆起当年在结束莱奥波德·奥尔的小提琴课后,参加在大师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家中举办的小型室内音乐会。1962年,津巴利斯特的学生,以色列小提琴家Shmuel Ashkenazi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二等奖。俄裔美籍大提琴家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曾在1962年的比赛中作为大提琴组评委,并在比赛中遇见自己的兄弟,莫斯科大提琴家Alexander Stogorsky。命运的交织,时代的转换,这一切让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蒙上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色彩。比赛获奖者大多在国外长期生活,包括在德国的Eliso Virsaladze, Liana Isakadze, Paata Burchuladze;法国的基东·克雷默;在英国的维克多利亚.穆洛娃;比利时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在瑞士的伊万·蒙尼格提。以地域作为区分“俄罗斯学院派”的标准逐渐让步于价值区分。正如2011年比赛评委鲍里斯-库什尼尔说的,“俄罗斯学院派”在于专业的技术标准和演奏者内心的热忱。